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泛组织引领青年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并传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扎实推进我校抗美援朝精神育人特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校积极响应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个主题,组建30余支特色实践团,以青春书写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携初心践报国志 传薪火铸爱国魂
校团委“重走抗联路 砥砺青春志”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组织前往松原、抚顺、本溪、鞍山、阜新等地,走进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杨靖宇纪念馆、西征会议遗址,前郭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鞍山烈士山公园、阜新万人坑遗址陈列馆等,实地回溯抗联历程。同时与体育学院“红途健行 使命在肩”抗联精神寻访实践团一同前往抚顺市三块石革命根据地开展重走抗联路之旅,重温抗联史,共赴新征程。实践团通过此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走进抗战历史遗址,探寻先辈的英勇事迹,触摸历史留下的斑驳印记,让那段峥嵘岁月在心底重映。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化工与制药学院“重走红色足迹 传承革命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前往丹东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通过参观历史文物和场景复原,深刻感悟了志愿军将士的英勇精神。在志愿军公园,参观雄伟的雕像群使成员们仿佛重回战场,接受了深刻的精神洗礼,大家立志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转化为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在革命先烈的精神感召下接续奋斗。随后,团队考察了乡村振兴典范大梨树村,学习其依托特色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奋斗历程,深刻认识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巨大价值,增强青年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苦干、实干、巧干的“干”字精神。
信息工程学院“青声习语”宣讲团成员走进社区,与居民们围坐一处,共同观看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微宣讲系列短视频。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既高瞻远瞩又饱含温情。成员们结合社区生活实际,对视频内容进行解读,从新思想的核心要义,延伸到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帮助居民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与理解。此次宣讲活动,不仅是一次理论的传播,更是一次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通过与居民们的面对面交流,宣讲团成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思想,只有将其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强大的引领作用。
机械工程学院“邂逅彰武 沙海红心”实践团奔赴阜新市彰武县,开展“学习治沙精神”主题实践。在固沙所治沙成果展馆,通过历史照片、实物展品与影像资料,同学们系统学习了三代治沙人“向沙宣战、植绿固沙”的奋斗历程,深刻体会从“沙进人退”到“林海连绵”的生态奇迹。随后,实践团走进万亩松林,踩着沙土穿行林间,近距离观察固沙植物生长状态;在工作人员指引下登上守望塔,直观感受治沙成果的壮阔。实践团结合实践内容,思考“机械技术如何优化治沙设备、提升固沙效率”,让大家在感悟治沙精神的同时,进一步明晰专业学习与生态保护的结合点,厚植“艰苦奋斗、久久为功”的责任担当。
经济学院“薪火赓续 奋楫笃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走进中国工业博物馆,深切感受老一辈工业人顽强拼搏、担当奉献的工匠精神,重温百年以来中国工业的变迁以及沈阳市铁西区在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取得的工业成就。通过实地参观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实践团成员共同回顾了勤劳勇敢、砥砺奋进的中国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深深感受到老一辈工业人勇于奋斗、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各学院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统筹协调,积极争取学生实践地对活动的支持。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积极开展交流分享活动,及时总结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成效和经验。未来,我校将继续深化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创新实践形式,拓宽实践领域,为学生搭建更好的社会实践平台,展现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坚守与责任担当。